〔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過去幾天,豪雨下到那裡,那裡就淹水。學者指出,幾十年來,都市化防淹水措施努力不夠,都市公共空間滲水率不足,現在開始嚐到苦果。環團批評都市邊緣的山坡地超限開發,大幅減少山坡地涵養水分能力,雨水狂奔至平地,超出平地消化積水能力,才會動不動就淹水。

中央大學環工所榮譽教授歐陽嶠暉表示,大台北地區雨水下水道以五年發生一次降雨強度頻率設計,標準為每小時七十八.八毫米,其他都會區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大多是每四年發生一次的降雨強度頻率,然而,這幾天降雨量可能已達數十年才會發生一次的頻率,遠超過設計標準,不淹水也難。

山坡無法涵養水分 都會滲水率又不足

歐陽嶠暉表示,台灣地區自民國七十年代開始興建雨水下水道,有的雨水下水道因道路挖補而變形,也常見營造商蓋房子時濫排水泥至下水道,水泥凝固後堵死。這幾年更常見下水道被有線電視或寬頻纜線穿越,豪雨來臨時纜線鉤住樹枝等雜物。另外,都會區道路、人行道及公共設施柏油化情況嚴重,降低了雨水滲透至地下能力。

他說,滯洪池需要大面積土地,可遇不可求,倒是可以將學校運動場、公園、綠地周邊蓋起二十至三十公分高的「迷你小堤防」,豪大雨發生時將雨水圍住,再慢慢滲漏到地下,或在排水側溝挖洞,讓水往地下滲透。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分析,大台北都會區周遭山坡地大量興建住宅,減少了山坡地涵養水分能力,豪大雨出現時,雨水多往平地傾洩而下,加重平地消化積水負荷,還有都會區常見以築起高堤方式,搶了很多原屬河水滯留的土地。

他指出,這一波豪雨下出了很多警訊,應儘速檢討都市計畫跟非都市計畫,算出合理的承載能力,據以規劃改善。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過度開發嚐苦果-都市動不動就淹水-20231078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