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加入粉絲團即可獲得$200購物折價券!改變您的消費習慣,就能輕鬆救地球!超級好康,趕快加入!(新加入粉絲的朋友們,還請記得在塗鴉牆留下大名,好方便我們寄送折價卷喔!)

綠色和平組織昨(20日)公布「全球時尚品牌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調查」,其中針對20個時尚品牌服飾進行全球抽樣調查,台灣抽樣部分發現,全球快速時尚品牌龍頭ZARA的童褲與LEVI'S男T含毒。

ZARA台灣已透過集團Inditex發表聲明,指正與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International)進行對話,至於台灣ZARA櫃上已不見相關童褲商品。

Inditex表示,由於之前並未被通告知會任何特定的分析結果,因此目前無法對於特定衣物做出答覆,因為所有的測試分析必須經過對照,才能做結果呈報;而LEVI'S已經向總部回報此事,也在積極查明被驗出含毒物質的貨號。

綠色和平組織污染防治專案主任賴倩如說明,這次檢測是在全球各地包含台灣29個國家地區,採購141件衣服樣品進行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殘留檢測;其中,有25個國家地區購買樣品測出NPE,20個品牌中有二分之一皆在台灣設銷售據點,包括ZARA、LEVI'S、CK、Armani、Mango、Esprite、GAP等,檢測結果有63%物件含有毒物質。

賴倩如指出,在台灣採購的2件樣品為LEVI'S男裝T恤和ZARA童褲,2件都檢測出有毒有害物質。而在全球整個檢測過程ZARA共送驗10件,6件含NPE、1件有塑化劑、2件有芳香胺,是服飾含有毒有害物質種類含量最多的品牌;此外,Tommy Hilfiger、Armani樣本中,塑化劑含量最高。

ZARA所屬Inditex強調,目前正與綠色和平組織進行對話,承諾爭取一個令人信服與實際可行的解毒方法與提案,目前已將信寄給綠色和平的代表,重申環境承諾、公開透明與溝通政策,對於所有人包括供應商,持有者絕對的尊重,並且再次重申樂意進行必須的行動,在最短的可能期間內達成零排放危險物質。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塑化劑風暴-zara遭點名-213004569.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沿海城市、窮國毀滅性後果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世界銀行十八日嚴正警告,如果全球沒有即刻採取積極的控制氣候增溫行動,約在二○六○年代,全球氣溫將比前工業化水準增加攝氏四度,屆時將對沿海城市與貧窮國家帶來毀滅性後果。

呼籲各國加快對抗暖化

世銀總裁金勇(Jim Yong Kim)呼籲︰「時間非常、非常緊迫。全球必須更積極地處理氣候變遷問題。如果我們不處理氣候變遷,將不可能終結貧窮,這是當前對社會正義最大的挑戰。」他說,人類造成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明十分明確,九十七%的科學家都同意氣候變遷的事實,「我希望這份報告震撼我們,並促使我們行動。」

世銀報告顯示,如果各國沒有兌現其對抗氣候變遷的承諾,最快到二○六○年代左右,全球氣溫將超過前工業化時代達攝氏四度。即使各國都落實既有承諾,到二一○○前,增溫達四度的可能性仍有二十%,而增溫攝氏三度顯然難以避免。

聯合國領導的氣候協議,矢志控制全球增溫不超過攝氏二度。目前全球氣溫已升高○.八度,結果北極海冰在九月間降至歷史新低,而過去十年,美國和俄羅斯等地不時遭極端熱浪與乾旱襲擊,最近侵襲海地與美國東岸的超級颶風則是最新案例。

海平面將升高近百公分

報告指出,若氣溫上升四度,全球各區域將感受不同效應,最近俄國面臨的熱浪侵襲將成為年度常態,而七月的地中海將比現今最熱時候還要高出九度,亦即相當於利比亞沙漠的炙熱。此外,海水酸度將創下史上新高,保護海岸線並提供魚類棲息的珊瑚礁群將受到威脅。

再者,海平面將升高達九十一.四公分,孟加拉、印度、印尼、馬達加斯加、墨西哥、莫三比克、菲律賓、委內瑞拉與越南等沿海區域與脆弱城市將遭氾濫。而水資源匱乏與糧食收穫量下降,將使飢餓與貧窮更形惡化。其中,北非、東非、中東與南亞的缺水情況將最為嚴重。為世銀編撰這份報告的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所長謝倫胡柏警告,相關變化產生的混合效應,恐將使人類無法適應。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地球發燒-世銀示警-2060年恐升4-202014900.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日本九州附近海域,海水溫度逐年上升,造成藻類和貝類大量死亡,這種專家稱作「海底沙漠化」的現象,範圍還在不斷擴大當中,使當地水產業受到重創。

山口縣的下關市,這裡的沿海本來是海藻的盛產地,但近年來,當地漁業業者,卻發現一個不尋常的現象,潛水往海底一看,到處都只剩枝幹,它們是已經死亡的海藻群,有的地方,甚至連枝幹的影子也沒有,露出光禿禿的海底岩床,更糟的,就是這種被專家稱作「海底沙漠化」的現象,範圍還在不斷往北擴大當中,1980年代左右,還僅限於九州南部和四國地區,到了2005年,竟然已經擴大到九州北部,其中,長崎縣附近海域,原本像地毯一樣覆蓋著海底的綠色海藻,在10年前就已經完全消失殆盡。

這裡以前,也曾經是日本最大的鮑魚產地,但現在,產量已經銳減到全盛期的兩千分之一,家中連續好幾代,都捕鮑魚維生的漁民,現在也只能看著留下的鮑魚殼,回想當初興盛的景象,造成海底沙漠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全球性的氣候暖化,根據調查,九州西部的海水溫度,這一百年來,已經上升大約1.2度。幅度看似不大,但這已經造成以海藻為食的海膽大量繁殖,由此可知,光是些微的氣候變化,就會像蝴蝶效應一樣,最後造成巨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你我的生活。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海底沙漠化-日水產業受重創-090558777.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縣河川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賴文鑫昨天聽聞後龍溪又出現魚群暴斃情形,直說:「連吳郭魚、琵琶鼠魚都死亡,毒性真的很強」,呼籲民眾不要撿食以免傷身。

賴文鑫指出,近幾年,該協會與農業處合作,不定期巡察縣內各主要河川,已大幅減少非法下藥毒魚情形發生,不過因人力有限,仍讓不肖人士有可趁之機。

賴文鑫說,該協會已連續三年在昨天魚群暴斃現場附近的後龍溪新東大橋河段,耳聞有不肖人士利用枯水期下藥捕捉鱸鰻,但一直苦惱抓不到,希望有關單位能在附近裝設監視錄影器。

賴文鑫表示,除了非法毒魚嚴重危害河川自然生態,協會也常在後龍溪中、下游地區發現被非法傾倒垃圾,尤其苗栗市河濱公園東岸,汽車能直接駛抵河岸,最容易被傾倒,他也希望有關單位能加裝車阻杜絕。

賴文鑫說,現在正值毛蟹繁殖季節,縣府雖已在民國一百年公布禁止使用定置網捕捉,但協會仍在後龍溪、西湖溪等溪流發現有人非法用定置網捕捉,他呼籲民眾自律,共同維護河川自然生態。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死魚含劇毒-籲勿撿食-203209837.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美國紐約慢食協會會員)

上個月的15日至20日,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 CFS)在羅馬召開第39次集會。期間與會國在一項關鍵原則上達成共識,認為政府應責無旁貸地處理因氣候變遷所導致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並特別強調對人民「糧食權」(the right to food)的維護。

倘若此次會議之後能有更進一步具體的行動,那麼目前不當的農業經營與土地使用方式將可望有所變革,而檢驗這項可能性的最佳指標,應是即將於本月26日在多哈(Doha)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18次締約國會議(COP18)暨《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8次締約國會議(CMP8)。

長期以來,UNFCCC和此氣候建制架構下籌組的相關會議被視為是主權國家談判與商討因應全球暖化的平台,議題焦點集中在如何減少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對碳排大國進行管制。相較之下,與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農業議題雖然同樣為國際社會長期爭論(特別是在貿易場合),但一直到2008年的COP14/CMP4才開始逐漸在UNFCCC的議程上受到重視。儘管如此,國際間的討論並沒有將心力放在關鍵性的農業工業化現象和如何協助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有效地因應極端氣候問題,更遑論提及攸關人類基本生存的「糧食權」保障。[1]

有別於UNFCCC的實踐,跨國公民團體和具有市場代表性的農牧企業在先前述提及的羅馬會議上討論出有關「糧食安全與營養的全球戰略綱要初稿」(1st Version of Global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2]雖然這不是一項具有拘束力的國際法律規範,故法理上難以要求各國政府遵行,但經由與會國家在會議上的肯認(adopted),文件中決策性的共識(Decision Box)至少已被賦與國際軟法(soft law)的性質,足以提供國家的政府,甚至是相關的國際組織作為政策參考或實踐依據。換句話說,即便今年的COP18/CMP8再度在氣候治理的成績單上繳出無法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國際社會在全球糧食治理的問題上其實已經有了初步的規範性共識,可供彼此合作與進一步形成有拘束性的決議。因此,現在問題(無論是因應全球暖化還是落實糧食基本權)的關鍵很清楚地不在於國際社會「沒有對策」,而是在於主權國家「欠缺行動」。[3]

筆者認為,上述「糧食安全與營養的全球戰略綱要」未來成敗與否的指標可以先在COP18/CMP8有關農業與糧食安全的議程談判結果中窺見端倪,[4]而這或許正是今年氣候變遷會議最具體的貢獻之一:指標意義。COP18/CMP8所以具有指標性功能的原因在於,氣候變遷(高度環境議題相關)與糧食安全(高度貿易議題相關)具有難以分割的關聯性,而農業在此兩者間扮演了關鍵性的建橋者角色。

[5]依據2009年世界銀行與聯合國共同發表的評估報告,人類必須修正已經過度工業化的糧食生產與消費體系;而另一份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uman Rights Council)特別報告員 (Olivier De Schutter)的調查文件指出,既有的人類農牧經營方式不利於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衝擊。

此外,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調查進一步將農業與氣候變遷的互動關係加以凸顯,指出極端氣候對於農業是一大威脅,而目前傳統農業的運作方式卻加速氣候變遷的不穩定性,使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FAO於是建議,友善環境的農業經營模式是因應目前乾旱或洪水等氣候災變較妥適與可行的方法。

[6]事實上,目前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例如非洲地區),氣候變遷已是相當急迫性的安全問題;當在地多數人口仍然需要透過農作生產換取維生的經濟條件和苦於糧食短缺之際,極端氣候同時無情地在這些國家境內對糧食生產構成抑制效果。此外,與純粹經貿理論假設有別,全球貿易的自由化與商品市場擴張並沒有為這些國家帶來太多財富的累積;相反地,貿易往往造成該國糧食生產結構瓦解,並且剝奪了當地農民的糧食自主權(food sovereignty)。

由於工業化的農業過於強調生產效率,沒有考慮到農業經濟行為背後的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問題。因此,農業供給與消費鏈的前端生產者在他們經濟行為過程中往往把許多本應承擔的成本轉嫁給他人和地球。舉例來說,密集使用農藥可以確保作物免於蟲害、外觀精美、產量提升,但也同時減損耕地周遭生物多樣性、土壤永續力,以及消費者的食品衛生安全。然而,這些對人類與環境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多半未由風險製造者吸收,也未依循污染者付費的原則處理。經濟學把此種現象歸類為是一種市場失靈,認為可以透過政府公權力的介入(市場干預)加以解決。

但事實上,許多國家的政府並沒有意願將外部不經濟的問題內部化。換句話說,能夠解決市場失靈的管理者不重視外部不經濟所帶來的風險或實害;相反地,許多國家在農業貿易上的補貼政策證明,政府不但沒有以課稅或罰則處治破壞環境的農業生產者,反而提供更多經濟上誘因,讓外部性問題更形惡化。另一方面,農業工業化在當代資本主義盛行的經濟思維下同時對全球暖化與糧食安全的治理構成負向拉力。

儘管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的主張已經在COP17/CMP7被提出,但只要看看美國在氣候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上的意興欄姍和對生質能源每年高達6500億的補貼,永續發展的不切實際就一點也不是純粹悲觀的想像,而是極具說服力之洞見。

理論上與理性認知上,當世人聽聞極地海冰(sea ice)消逝的面積與速度逐年不斷增加;森林野火的頻率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乾旱與洪水的發生次數趨於頻繁,就應該了解氣候型態不正常地改變正以難以預期的方式威脅全球各地;無非南北,無關工業化程度,無關民主還是極權政體。

而這些難以迴避的天災,除了造成個人生命與財產的損失外,也同時直接衝擊全球糧價,導致糧食安全風險的加劇;並且衝擊災區食物的衛生安全。舉例來說,日本2011年因地震與海嘯引起的核災,還有美國最近因Sandy颶風釀成的風災,均因為電力供應不足的災後環境而損及食物保存、鮮度與安全性,面臨衛生條件惡化的食品公共衛生風險。

看清生存環境威脅四伏的事實與了解氣候變遷和農業工業化的負面影響是關鍵的一步,至少這幫助世人瞭解終止糧食不安全需要的是:有智慧(smart)、有軔性(resilient)、有效率(efficient),並且友善於環境的農業與發展政策。雖然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關聯性如何的討論起步較晚,但遲來的關注總比不到好。COP18/CMP8已經將糧食安全列入會議議程,因此一個「機會」正等著在此次氣候變遷會議中發酵與被國際社會實踐。如果各國政府有心,相對邊緣性的糧食安全可以逐漸成為氣候談判的主軸,串聯起落實綠色經濟與修正錯誤農業經營與土地使用方式的契機。

怕只怕,COP18/CMP8因為:(1)國家主權與全球治理的衝突無法調和;(2)市場資本主義依舊不願受到生態保護觀念的限制;(3)預警原則與科學確定生兩者間難以建立交集;以及(4)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權益與全球環境公共財保護之間的潤滑劑(北方國家的技術與資金援助)極度欠缺等四大因素,而再度無功而返,最後重蹈覆轍,僅剩乏善可陳的虛無共識。

由於距離2015年還有一段時間,加上金融危機衝擊尚未消除,故而本文悲觀預期各國政府官員與企業管理人在環境政策的立場上不會有明顯轉變,甚至認為野火或風災等問題未必會造成自己的損失。毋寧,與其做長期才得以稍見效果的永續型政策,為他人作嫁,不如執行一些短期就能見效的經濟拓展方略,為自己的政權穩固或財富積累加分。

有鑑於此,COP18/CMP8十之八九又是一個將被形容為「有建設性的共識基礎,而非全然失敗的氣候會議」,但事實上明眼人都知道,自從《京都議定書》通過後,每年UNFCCC的集會已經淪為是只換地點,但不換劇碼的一場全球治理鬧劇。一年前,194個會員國在德本(Durban)COP17/CMP7的尾聲階段同意,將在2015年形成有法律拘束力的後京都氣候治理規範。

因此,月底即將召開的COP18是檢驗各國誠意與履行度高低一項明確的參考指標,在為期10天的會期中(倘若最後沒有延期),各國在議程上的共識與交集多寡可以讓世人知道哪些國家對地球有義,而哪些國家對環境無情。至於有拘束力的新溫室氣體減量共識能否出現,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讀者都知道,每年大會閉幕那天的主辦國都會發表類似如下的一句話,「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讓我們期待來年……」。

註釋:

[1] 國際社會已經不可能在討論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的同時避而不談糧食安全的問題;事實上,糧食生產與消費佔據全球碳排比重相當大一部分。以美國這樣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為例,整個糧食系統的經濟活動,就佔了該國至少30%的碳排比重。

[2] 儘管只是初稿並且強調不具有法拘束性,但這份文件已在會員國家間形成共識,是一份可供政策實踐的指導方針。詳見:http://www.fao.org/docrep/meeting/026/me597e.pdf (last visited: 2012/11/8)

[3] 從條約法(the law of treaty)的角度觀之,國際會議一項很重要的功能是凝聚各國共識,進而在此之上形成有拘束性的法律文件,解決跨國性問題。因此每當國際會議無果而終時,人們就容易形成問題無法被解決的認知。但事實上,一項國際議題(例如:人口販運、金融管制、核武擴散等)能否解決的關鍵在於主權國家願不願意約束自我行為,而不是在於有沒有形諸文字的法律規範。事實上,很多國際條約開放簽署或生效後,並沒有獲得主權國家充分的遵約實踐。

[4] UNFCCC目前的暫訂議程可見: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2/cop18/eng/06.pdf (last visited: 2012/11/08).

[5] 以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看,排骨便當一個的碳足跡約為1.3公斤,其中有超過80%的碳排來自原料(米、肉、菜的生產),而烹煮、加工與運輸過程的碳排僅佔20%。而像漢堡一類的西式餐點,碳足跡約為3~5公斤(相當於21公里的車程),其中包括肥料、飼料、殺蟲劑、灌溉用水等等的製造或使用。因此,現代人的飲食消費其實無異於是在「大量的」消耗石油。

[6] C. Hattam, and N. Scialabba, eds., Organic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Rome: FAO, 2002).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全球最大會計事務所PwC(資誠全球聯盟)日前最新報告,全球在2050年前必須減少更多碳排放,否則本世紀全球溫度將上升超過2℃;而如果主要經濟體減排速度過慢,地球會在世紀末「至少暖化6℃」。

在工業化之前,全球溫度上升了0.8℃。2010年的全球氣候變遷談判會議中,各國同意應將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2℃內,否則氣候暖化將突破無法逆轉的臨界點。但這項報告表明,各國政府和企業,不能再把2℃當作預設情境,應該採行更多規劃,來因應極端氣候的影響。

PwC日前出版年度「低碳經濟指標報告」(Low Carbon Economy Index report),檢驗發展國家與新興國家降低碳排的進展,或是這些國家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碳排量──即碳密集度(carbon intensity)。

研究表示,相較於2000年到2011年每年成長了0.8%碳密集度,未來直到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應降低5%碳密集度,才能達成目標。報告寫道,「由於進程緩慢,從現在到2050年每年的碳密集度平均需降低5.1%;這個比例在過去任何50年間從未達成過。」

氣候科學家警告,將氣溫成長限制在2℃內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資料,2011年,全球碳排成長了3%達到歷史新高。

而即使即便5%的長程目標達成,低碳化(decarbonisation)也不可能立刻發生,這表示未來需要降低更多的碳排。

PwC永續與氣候變遷合作經理人Leo Johnson表示,「即便我們將加倍目前低碳化速率,到本世紀末溫度仍會上升6℃。如果想要將上升溫度維持在2℃之內,需要將目前的低碳化速度提升6倍。」

根據研究結果,歐盟國家有最高的低碳化速度,英國、法國及德國在2010~2011年降低了6%的碳密集度。但諷刺的是,「這些國家降低能源消耗的原因之一,是該年溫和的冬季氣候(暖氣用電減少)。而英國和法國則是靠提高核能發電比例,藉以提高減碳速度;而德國減少核能使用,也因而降低了減碳速度。」

美國2011年碳密集度降低了3.5%,主因是以頁岩天然氣來取代煤炭,以及提升汽車引擎效率之故。在中國及印度,過去十年低碳化似乎陷入困境,另外澳洲過去一年碳密集度成長了6.7%、日本碳密集度成長了0.8%。

PwC報告建議,各國政府和企業應該準備更多措施,來因應極端氣候對供應鏈、長期資產、以及沿海低窪地區等處基礎設施造成的破壞性影響;而高碳密集度的產業,則要有接受更具約束力法規的準備。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地球正邁向暖化6-全球應更賣力減碳-170450635.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關內容
  • 2片白吐司就有約600毫克的鈉,再加上花生醬、果醬等就超過一天建議量1500毫克的一半。(攝影/駱慧雯)放大顯示

    2片白吐司就有約600毫克的鈉,再加上花生醬、果醬等就超過一 …

披薩、煙燻肉是眾所皆知的高鹽分食物,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連麵包與三明治、湯品也都是高鹽份食品。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將11月7日訂為「全國健康飲食日」(National Eating Healthy Day),也公布6種一般民眾常吃但過鹹的食物。

▲ 2片白吐司就有約600毫克的鈉,再加上花生醬、果醬等就超過一天建議量1500毫克的一半。(攝影/駱慧雯)

每人1日所需鈉含量需限制在1500毫克以內,但由於日常生活中許多加工食品、微波食品或是餐廳的餐點,都隱藏許多鹽份,常常不知不覺就會攝取過量,造成身體負擔過重,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也會因此提高。報告中也指出,美國民眾一天所攝取的鈉含量甚至高達3400毫克,已超出建議攝取量2倍之多。

6種過鹹食物

1.麵包與麵包捲

看起來屬於雜糧穀類的麵包,難以想像也屬於高鹽分食品,事實上光吃一片麵包(約100克)就含有200毫克的鈉,如下午點心選擇吃1個約300克的麵包,無形中就多吃進600毫克的納,佔一天量的40%。

2.冷盤肉片與煙燻臘肉

速食店中預先做好的微波食品,或是煙燻培根肉片等鈉含量無疑十分驚人,1人份吃的冷凍晚餐食品中高達700毫克的納。

3.披薩

披薩不僅高熱量、高脂肪,想必也是高鹽分;吃2片披薩等同吃進了1620毫克的納,已經超過了一天總攝取量,如果是高血壓的患者,更不適合吃披薩這類食物造成負擔。

4.家禽肉

雞肉、豬肉等常見肉類因烹調方式而增加其鹽分含量,例如100公克的炸雞塊就含有600毫克的納,速食店的6塊麥克雞塊則含有約450毫克的納,隨口吃下肚的肉類,事實上都吃進不少納。

5.湯品

許多人都認為湯是最精華的部分,多喝湯可以補充許多營養,但湯品為了增加風味,添加的調味料也不少,拿一個罐裝雞湯為例,1份就含有940毫克的鈉。

6.三明治類

潛艇堡、漢堡都屬於三明治類食品,又有麵包又有肉,可想而知其鈉含量絕對會比上述所提的食品都還多;另外再加上番茄醬、芥末醬就更為驚人,一個夾肉類的三明治就含有1500毫克的鈉。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6種常見太鹹食物-麵包三明治上榜-103613847.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關內容
  • 禁用待克菲那 挽回亞洲的長嘴禿鷹數量放大顯示

    禁用待克菲那 挽回亞洲的長嘴禿鷹數量

本報2012年11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新的研究顯示,巴基斯坦的長嘴禿鷹一度面臨極度瀕危,在禁用導致族群量下降的待克菲那(diclofenac,一種畜牧用藥)藥物後,其族群量開始恢復。

發現待克菲那是造成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及孟加拉等地區禿鷹災難性的族群量降低的元凶後,2006年起南亞禁止獸醫使用該藥物。當時在10年間造成99%的禿鷹死亡。

待克菲那主要用於生病的牛等牲畜的消炎。當這些牲畜屍體被棄置野外讓禿鷹來清除後,導致成千上萬的禿鷹死於腎功能衰竭。造成曾經非常普遍的長嘴禿鷹名列於IUCN極度瀕危名單中4種亞洲物種之一。

由游隼基金會(Peregrine Fund)所做的新研究結果顯示,2008年,也就是禁止使用待克菲那後兩年,巴基斯坦研究區內的長嘴禿鷹繁殖群增加了52%。

這份發表在鳥類保育國際期刊(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報告提及,「2006年針對待克菲那的禁令造成了族群量的上升,這是自十年前該藥物導致亞洲禿鷹危機來首次紀錄到的好消息。」

科學家在2003~2006年(禁令前)以及2007~2012年(禁令後)每年11月進行為期兩週的調查,對巴基斯坦境內已知最大的長嘴禿鷹繁殖群進行追蹤,繁殖地在該國東南部的峭壁上。

在計算每個年齡層的鳥類、使用及未使用的巢位、雛鳥、亞成鳥等數量後,結果顯示2003年到2004年繁殖季數量顯著下滑,而從2007年到2008年的繁殖季開始回升,並在其後幾年保持穩定。在禁令頒佈前長嘴禿鷹數量下跌了61%,而在禁令頒佈後則上升了55%。「在尼泊爾的白背禿鷹巢區及印度中部的細嘴禿鷹巢區,我們觀察到類似的趨勢。」

作者群表示,如果成鳥的低死亡率、巢區繼續吸引更多的禿鷹前來繁殖、食物來源充足幾項要件繼續保持,族群量應可回復到使用待克菲那前的數量。

本篇報告的作者之一Munir Virani表示,「儘管目前的趨勢激勵人心,在整個南亞要完全恢復禿鷹的族群量還有一段路要走。不幸的是,即便有毒性較低的替代藥物,有些豢養牲畜的人仍違法將給人服用的待克菲那拿給他們的牲畜,使用。」

「拯救亞洲禿鷹」(Saving Asia's Vultures from Extinction,SAVE)的共同召集人、也是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禿鷹計畫主持人Chris Bowden指出,從獸醫體系禁絕使用待克菲那,可以拯救禿鷹的緊急狀況,這對整個生態系統非常重要。但是也有證據顯示,在南亞的多數地區,用於人類的待克菲那仍廣泛使用著,同時許多不安全及未受測試的藥物仍持續被引入市場,這將導致待克菲那禁令發揮的成效打折。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禁用待克菲那-挽回亞洲的長嘴禿鷹數量-015558846.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