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加入粉絲團即可獲得$200購物折價券!改變您的消費習慣,就能輕鬆救地球!超級好康,趕快加入!(新加入粉絲的朋友們,還請記得在塗鴉牆留下大名,好方便我們寄送折價卷喔!)

鎂是人體必需礦物質之一,但是調查顯示,台灣人普遍鎂的攝取量不足,國內外許多研究也證明,缺乏鎂可能引起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等疾病。而鎂的來源,除了堅果與綠色蔬菜外,還可以從海洋深層水中取得。

深海礦物質被認為是「最後的營養源」,來自於海底600公尺深處,除了豐富的鎂離子外,還有很多種對身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國內外有相當多關於鎂的研究,除了改善心血管、肝臟、骨質疏鬆等慢性疾病外,甚至有關於瘦身、神經鎮靜、解壓等效果的研究,可見得鎂的功能相當多。

台中榮總幹細胞中心主任陳甫州教授解說「鎂」對人體健康關連性時表示,正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所定義,鎂能幫助肌肉及神經功能、心律、免疫系統、骨骼、血糖血壓控制、運動代謝等。食物中的鎂,有30~70%會被人體吸收,吸收進去的鎂,有60%在骨骼、40%在細胞中、1%在血液中調控,每天會透過尿液或汗液排出約100毫克的鎂,當然排出的量要視攝取量來決定。

世界許多先進國家針對人體對鎂的標準攝取量都有明確規定,但通常能夠達到的比例卻很少。如美國的國家標準,人在15歲以後每天最少要攝取300~400毫克的鎂,懷孕及哺乳中的婦女要增加50~100毫克;英國規定男性每天要至少攝取300毫克,女性是270毫克;台灣規定男性每天要攝取360毫克,女性310毫克。

但事實上,美國有68%的人沒有達到標準,甚至有一半的人達不到3/4標準;英國也有50%男性及72%女性沒有達到標準;中研院於2005年至2008年研究,台灣有70%的人沒有達到攝取標準。

鎂與其它礦物質微量元素,過去可輕鬆從飲食中獲取,但隨土壤過度耕種而貧瘠、農作物因大量化學肥料而加速生長,但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卻越來越少,據美國新澤西州的農產報告顯示,1914年1顆蘋果可提供人體28.9mg的鎂,而到了1992年卻得吃掉6顆才能獲得等量的營養。海洋深層水含有均衡且豐富的鎂與其它礦物質微量元素,正是最適合人體的營養來源。

鎂能夠調控血壓 改善心血管疾病

輔仁大學營養系盧義發教授,在分享海洋深層水對降血脂功效的研究時表示,高血脂症及高膽固醇症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關係,人攝取「軟水」與高血脂症的發生有關,其中海洋深層水裡的鎂與微量元素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學界1998年發表研究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發現生前飲用水的水質裡,含鎂的濃度越高,危險性越低;美國針對3萬多名男性經過12年研究,發現鎂的攝取與冠狀性疾病呈現相當高的逆相關性。

從1996年至2001年的文獻回顧中發現,人體如果每天增加100毫克的鎂攝取量,可以降低中風率8%;日本研究發現,鎂的補充可以降低血壓、改善血脂質。為了瞭解海洋深層水對於降血脂及抗氧化有何幫助,盧義發教授針對42位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分3組給予逆滲透水、海洋深層水及氯化鎂劑所做的實驗,定期抽血檢驗後發現,飲用海洋深層水的受試者,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濃度、LDL都明顯有降低的現象,也可以降低脂質過氧化的程度。

在血壓調控方面,鎂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鎂會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使血管放鬆、血壓降低。中國醫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周佩玉博士特別針對有高血壓的老鼠進行實驗,發現給予老鼠海洋深層水,可以改善老鼠的收縮壓及舒張壓。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吳介信系主任進行關於粥狀動脈硬化的研究,他說血液中的LDL、氧化的自由基、總膽固醇等過高,會造成粥狀動脈硬塊斑堆積,使血管內徑變狹窄,持續堆積可能產生心肌梗塞、中風的後果。

他在研究中對餵食高膽固醇飼料的兔子投以海洋深層水來觀察,發現海洋深層水可以明顯降低兔子血液中總膽固醇含量、脂肪肝的堆積,進一步改善兔子脂肪斑塊的堆積,因此吳介信認為,海洋深層水具有相當高的潛力,開發成改善粥狀動脈硬化的保健食品。

台灣糖尿病患者 普遍缺乏鎂

關於鎂與糖尿病的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博士候選人黃瑞華表示,第二型糖尿病造成原因包含不活動、西化飲食、肥胖、老化等,可能引起眼睛病變、足部病變、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理疾病、聽力喪失等併發症。鎂的補充,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亦可以改善老年糖尿患者的抑鬱症。

黃瑞華博士候選人針對台灣中部偏遠地區平均73歲,罹患糖尿病平均10年的210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顯示台灣有89%老年糖尿患者鎂的攝取量沒有達到每日應攝取量標準,低血鎂的盛行率約37%,這個結果可能惡化代謝異常及抑鬱症狀,因此臨床照顧應該注意增加飲食中鎂的攝取,以改善代謝控制或抑鬱症。

另台灣海洋深層水公司曾委託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所進行海洋深層水應用於預防糖尿病誘發之心肌肥大症,從動物試驗亦可觀察到,糖尿病老鼠在服用海洋深層水一個月後,可明顯提升糖尿病老鼠之存活率,主要提升存活率之原因在於可減低因高血糖異常所引發之併發症,在活體心臟超音波之分析結果中明顯可看出,補充海洋深層水可幫助維持心臟正常收縮功能,使減低發生心臟異常風險,並對於抑止心肌肥大現象亦有明顯助益,多項成果都指出海洋深層水對於糖尿病預防具有保健功能。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遠離三高-從補充深海鎂開始-051314237.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保署公布101年「地球環境季」(4月至6月)全國各縣市淨灘(溪、山)成果,全國各縣市共計動員4萬3,798人清理;清理「資源垃圾」包括保特瓶、鐵罐、鋁罐、玻璃及廢紙等33.06公噸、「非資源垃圾」包括竹木、保麗龍、漁網漁具及其他垃圾等221.51公噸;清理海岸累計長度達493.85公里,動員人員、清理垃圾量及清理海岸線長度創下近3年最佳的成績,充分展現國人對土地的熱情與愛護,環保署並籲請民眾持續共同維護我們的環境。

今年「地球環境季」全國淨灘(溪、山)活動中縣市及鄉鎮共辦理203場次,以高雄市40場次居首,宜蘭縣36場次居次;動員人數4萬3,798人,較去年增加1萬6,000人,顯示淨灘活動已獲民眾支持與參與,其中則以宜蘭縣7,025人居首,高雄市4,699人居次;動員志、義工則以宜蘭縣5,089人居首,環保機關將持續推動淨灘(溪、山)工作。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愛環境-全國4萬3千多人淨灘淨山-023901017.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到晚拼命工作、睡覺時間很短,或者晚上老是睡不好,都會影響工作、思考效率。美國最新研究指出,一個人清醒時間越長,思考速度也就越為緩慢。一天睡八小時最為理想,對健康、工作效率都好。如果每天只睡五、六小時,工作效率就容易大打折扣。

美國布禮根婦女醫院研究團隊發現,睡眠不足的人不管有沒有感覺疲累,都會影響到工作表現。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視覺期刊」。

研究資深作者珍妮‧達妃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想了解睡眠長短是否會影響視覺搜尋功能。像機場地勤人員、行李搜查員、電廠工作人員等都需要仰賴視覺搜尋可疑現象。這些工作都需要反覆靠視覺搜尋資訊,大腦也要快速將資訊編碼、記憶,再根據這些資訊做出決定。

研究人員以十二個人為對象研究一個月。第一周所有人晚上必須睡滿十到十二小時,接下來三周,這些人晚上約只睡五點六小時,以二十八小時為一循環規畫睡眠時間,以模擬慢性時差狀態。

在受試者清醒時,需要做些視覺搜尋任務,研究人員紀錄他們花多少時間找到重要資訊,以及找資訊精準程度。研究人員發現,參與研究的人清醒時間越長,越慢找到重要資訊。此外,相較於其他時段,若一個人凌晨十二點到上午六點這段時間不睡覺、繼續硬撐工作,其工作效率也會拖慢許多。

研究指出,在受試者自我評估中,多數人只是有點昏昏欲睡,有時感覺也沒有很疲累,但實際執行任務時,工作效率卻明顯變差。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睡得少反應變慢變差-161753656.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根據衛星觀測格陵蘭冰原表層融掉97%,中研院氣候變遷實驗室主持人許晃雄認為,此應與異常天候有關。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佳則表示,格陵蘭4天內可能遭遇北半球「阻塞高壓」,大量太陽能量降至地表,只能說是極端天氣下的結果,不見得和全球暖化的氣候系統有關。

格陵蘭冰原覆蓋格陵蘭近8成,面積約171萬平方公里,是僅次於南極冰原的全球第2大冰原。曾有研究指出,如果格陵蘭冰原全部融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7公尺,屆時沿海地區將被淹沒,馬爾地夫等小島國家將從此消失。

周佳表示,如果格陵蘭冰原的覆蓋面積在4天內縮減97%,代表當地那幾天的溫度應該很高,推測可能遇上北半球的「阻塞高壓」,也就是由西向東走的高壓系統過不來,「在同一地方、同一種天氣維持好一陣子,一直處於高壓籠罩的高溫情況。」

周佳解釋,冰原表面要快速且大量融化,意味太陽直接下到地面的能量很高,所以必須是雲很少,要不就是空氣中的水氣很少,所以不會吸收太陽光的輻射,「好天氣到類似高壓」。不過,由於只有4天,周佳認為應屬天氣現象,不見得和全球暖化的氣候變遷有關。他還說,融冰與地表吸收多少太陽光能量的關聯性,大於氣溫有多高。

許晃雄也表示,格陵蘭幾天內大量融冰應與特殊天氣有關,融冰也可能會在冬天長出來,以致整年來看冰原覆蓋面積,或許沒有太大改變,所以還是需要長時期的觀測資料。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格陵蘭冰原融化-疑異常天候惹禍-202336199.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拿大最新研究警告,鹽巴吃太多,容易導致身體中的鈣質大量流失,並增加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風險。

醫界過去一直不太清楚為什麼吃東西口味重鹹的人較容易出現腎結石、骨質疏鬆症。加拿大亞伯達大學進行動物、細胞實驗,發現背後原因。

首席研究員托德‧亞歷山大研究團隊發現,身體運用相同分子調節鈉、鈣濃度。當攝取大量鈉鹽,鈉會藉由尿液排出,同時,鈣質也會進入尿液,跟著流出體外。尿裡面一旦帶有高濃度鈣質,便會引起腎結石,而身體鈣質變少,骨頭就會變細,骨質也變得較為脆弱。

亞歷山大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當身體嘗試排出鈉離子,讓鈉離子從尿液排出體外,鈣離子同時也會跟著流失。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生理學-腎生理學期刊」。

研究作者指出,現代人吃東西,鹽巴越加越多,這代表身體鈣質流失量也會大增。這就是為什麼要鼓勵民眾採用低鈉飲食的原因。

亞歷山大說,研究發現,體內同樣一個分子同時掌控鈣離子、鈉離子濃度,這項生物學證據顯示,體內鈉離子、鈣離子多寡的確互有關聯。

醫學期刊編輯表示,未來或許可以針對這個控制分子,研發出治療腎結石、骨質疏鬆症用藥。

研究資金來自加拿大腎臟基金會。該基金會研究主任惠姆‧沃爾福斯說,在美國,腎結石盛行率逐年上升,除了鹽分攝取增加,肥胖、糖尿病患者人數增多,也可能是導致腎結石盛行率上升主因。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鹽吃太多-鈣跑光光-161349007.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溫直直升,至今台灣已有十多位民眾因為太熱而導致死亡,醫師提醒,上午11點至下午3點是一天最炎熱的時段,應避免外出或長時間待在豔陽下,防止中暑或熱傷害。

大林慈濟醫院家醫科醫師賴育民表示,常見的熱病有高熱暈厥、熱抽筋以及致死率較高的熱衰竭、熱中暑。熱暈厥常發生於站立在炎熱環境下過久的人,因過度流汗造成血液濃稠,無法流進腦部,而產生暈厥現象。熱抽筋則是因為在高溫潮濕的環境大量出汗使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造成虛弱及肌肉無法自主的抽搐及疼痛。而熱衰竭、熱中暑則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失常,引發體溫急劇升高及多重器官竭,是一種很可怕的緊急狀況。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蘇詠程說,熱中暑是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運動,或長久處於高溫且通風不良的場所導致。身體溫度調節中樞因慢性疾病,藥物或脫水而失去功能,過高的體溫也無法有效降低。常出現的症狀有疲憊、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腳步不穩及失去方向感,有時還會痙攣、昏迷,甚至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體溫上升,嚴重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由於熱中暑死亡率非常高,發現類似症狀應該要盡快送醫。

雲嘉地區老農多,老人家由於體溫調節的退化,散熱能力較差,較易中暑,賴育民醫師提醒農友,可以早點出門,中午最熱的時候則待在家休息,以減低熱傷害發生的頻率。另外,患有慢性病或是老人常用的某些藥物,如利尿劑,及一部份精神科用藥,則可能因藥物效果減少身體對熱的耐受力進而提高中暑的危險,平時可多補充水份,並可在水裡加入一點鹽或幾顆酸梅,有效補充人體排汗後失去的鹽分。最重要的是,若發生中暑現象時,最高原則是馬上送往醫療機構治療。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防止熱傷害-上午11點-下午3點應避免外出-032000177.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關內容
  • 放大顯示

    幼童擦成人藥膏 皮膚過敏險潰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夏天氣候悶熱,小兒科出現許多因皮膚過敏前來就診的嬰幼兒患者。日前就有一名5歲小男童,因皮膚出現紅腫發炎,被家長帶來求診,詢問才知道小男童從小有過敏體質,最近因天氣熱,整天玩得滿身大汗,前胸後背也出現一顆顆紅疹子,男童媽媽順手拿了一瓶成年人使用的藥膏往小朋友身上擦,沒想到隔天小男童皮膚紅疹更嚴重,加上因皮膚癢而拼命抓造成傷口感染,後來被媽媽發現才趕緊到小兒科門診就醫。

台北中山醫院小兒科劉國旺醫師表示,許多家長認為大人皮膚用藥膏對小孩子不會有影響,造成小兒科門診經常出現因擦錯藥引起皮膚問題的小朋友。針對嬰幼兒患者,當皮膚出現紅、癢症狀時,首先要避免小朋友不斷地抓癢,如此可避免傷口形成,降低細菌黴菌的感染機率。

若出現皮膚不明紅腫或發炎,一定要接受醫師進一步的診斷治療,千萬不可以隨便拿成人治療皮膚的藥物幫小朋友止癢、消腫,因為嬰幼兒的皮脂腺較不發達、分泌的油脂較少、角質層也較薄,因此容易受到細菌、病毒、及紫外線侵入,所以使用治療藥物的強弱與成人有異,貿然使用反而會引起不良的副作用。

劉國旺醫師說,在治療皮膚過敏症狀時,較令人頭痛的是異位性皮膚炎,因為它所引發的症狀會不斷地反覆發作,且發作的部位會隨年紀而有所變動,加上發病年齡層較低,1歲左右就會發病,想要避免新生兒過敏,建議應延長哺餵母乳的時間(超過6個月)及避免過早於副食品中添加易致敏食物,慎選清潔沐浴用品及衣物材質、加強寢具清洗,加強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且在症狀發生的初期就選擇尋求正確醫療管道,以避免延誤就醫所引發的不良後遺症,別讓脆弱的皮膚遺留不可逆的傷害。

劉國旺醫師建議,爲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首先應該要充分地瞭解自己的體質,尤其是在剛出生之時就得知寶寶體質,父母親們就能及早採取預防的對策,給寶寶最完整的照顧,建議可以考慮臍血儲存及結合基因檢測。利用「基因篩檢」得知罹患過敏性皮膚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藉以早期規劃個人化預防策略。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幼童擦成人藥膏-皮膚過敏險潰爛-024500701.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天到了,不少人嘗試水果減肥法,有鳳梨減肥法、香蕉減肥法,但是不但沒瘦,反而變胖,營養師提醒,現在的水果甜度高,光吃水果可能沒變瘦,還會吃出反效果。

夏天是減肥的季節,網路上流傳水果瘦身法的妙用,「三餐吃鳳梨,一個月瘦8公斤」,「光吃水果,餓不著,又快瘦」,減肥文立即發燒,網友謠傳,水果減肥法可以吃到飽,不但不用餓肚子,還能成功瘦身。

專業營養師聽了之後卻直搖頭,因為這種飲食,不但可能吃出反效果,更可能吃出病。

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劉純君說,水果甜度高,多吃還是會變胖,水果吃到飽,可能比吃一份均衡飲食的正餐,熱量來得高,因此,有民眾靠著吃水果,不但沒變瘦,反而還變胖。

屏東市民楊佳華說,自己曾經嘗試過鳳梨減肥法,結果因為沒有均衡飲食,導致便秘,皮膚頻冒痘,有同事每天光吃葡萄,連續吃一個禮拜後,出現腹瀉、體力不支的情況,不但沒減肥,還得上醫院看病。

原文網址:http://tw.news.yahoo.com/吃水果減肥-沒變瘦反變胖-185200873.html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