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如灰塵、糖等髒污可以輕易洗去,而油脂因不溶於水,所以光靠水無法洗淨。化學清潔劑的主成份──界面活性劑,可以結合油、水,因此變成比較容易用水清洗。

界面活性劑是肥皂及各類清潔劑之主要成份,有1800種,四大類,在過去是不可避免。但是使用界面活性劑進行清潔工作,僅將髒污帶走,會造成二次汙染。化學毒性也是值得顧慮的問題,在功效與安全性二者間常常無法兼顧,所以化學清潔劑漸漸的強調使用較低毒性的界面活性劑,在環保上強調使用軟性的(較容易被大自然活菌分解),高生物分解度的原料,同時不再添加增強清洗力的磷酸鹽(避免河川優養化),也不再為了好看添加“螢光劑”。

市面上部份產品為了迎合人們心理幻想,強調用天然的油脂,甚至說產品是完全天然的,其實所有的界面活性劑都是油脂經化工合成而來,用油脂怎麼可能洗去油膩呢?

油脂在偏鹼的配方下較容易洗淨,要添加苛性鈉(強鹼)或大、小蘇打(輕鹼),其主要的來源是海鹽(氯化鈉)中的鈉,所以“來自海水”只是美麗但沒有什麼意義的宣傳而已。總之,所有化學清潔劑都在改進,但是改不了基本清潔原理、原料及會造成二次汙染的本質。

一般的清潔劑清除油污的原理在國中的理化課裡面有教,不過現在普通的清潔劑很多都被列為污染物,比較深度一點的去污原理事這樣的:大凡這些清潔劑有機污染物共同的特徵為:其表面張力極大,水溶解度極低,極難溶於水。由於其難溶於水,除了少數幾種微生物外,一般自然界或土壤中微生物,無法將其吸收、消化、分解,因而在環境中蓄積,長存於自然環境中;更由於其脂溶性,遂隨著生物之食物鏈而生物轉移、生物累積、生物濃縮於高階生物體內,進而造成自然生態體系之破壞,甚至於危及人類之健康或繁衍後代;許多種動物更可能因此瀕臨絕種。其他有機污染物亦有類似的危害,例如去年在屏東墾丁外海擱淺的阿瑪斯號油輪,因漏油造成整個海域的污染;事後雖然大部份的原油已經撈除,但殘留於海灘、岩壁之油漬、油污,由於無法為水分子所溶解,將無法為一般自然界或土壤中微生物所取食或利用,亦即無法產生生物降解,造成沿海整個生態之浩劫。

為了促進油脂與水分子之交互相融,乃有介面活性劑(surfactant)之應用。惟過去的介面活性劑都是化學介面活性劑,對環境生態常有毒害(例如陰離子介面活性劑之MBAS);或其本身雖然低毒,但其代謝衍生物卻是有害(例如非離子介面活性劑之壬基酚聚乙氧基醇NPEOS類雖然低毒,其衍生物壬基苯酚NP卻具有環境荷爾蒙效應)。因此,近幾年來生物介面活性劑(biosurfactant)、生物乳化劑(bioemulsifier),廣受重視;有取代化學介面活性劑、化學乳化劑之趨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