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介面活性劑為吸著於兩相(two phases)之介面,使其表面張力或介面張力降低,並在水中達一定之濃度時會合而形成集合體,使溶解中之一群物質,在一分子中兼具有非極性(nonpolar)之油性基及具極性(polar)之親水基,由此二基適當的平衡(hydrophilic lipophilic balanceHLB)而表現介面活性。易言之,介面活性劑為促進油脂易溶於水中,可以降低兩相間之表面張力,或油水間之介面張力。

介面活性劑之基本構造為一分子中有親水性(hydrophilic part)部份與親脂性(lipophilic part)部份共存之化合物(圖一)。親脂基部份有直鍊、側鍊甚或環狀芳香族碳氫原子團。親水基部份則有碳酸鹽、硫酸鹽等;構成介面活性劑之主要原子團列如表一。由親脂基與親水基之交錯組合,可調配成多種的介面活性劑;化學介面活性劑可概分為四大類(圖二):

1.
陰離子介面活性劑(anionic surfactants

2.
陽離子介面活性劑(cationic surfactants

3.
兩性離子介面活性劑(amphoteric surfactants

4.
非離子介面活性劑(nonionic surfactants

所有介面活性劑多少都具有滲透、潤濕、分散、乳化、洗淨、可溶及發泡之作用。使一液體在他液體中均一並保持分散之性質稱之為乳化性(emulsification)。其分為O/W(水中油滴)型及W/O(油中水滴)型。乳化時,為使分散相(乳劑)易分散於分散媒(水)中,需藉介面活性劑降低兩者間之介面張力而易於混合。表面張力值最小時介面活性劑之濃度與形成介面活性劑之微膠粒臨界濃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近乎一致。介面活性劑之濃度在臨界濃度以上時,介面活性劑將不溶於水之物質包在內部形成集合體,並在水中溶解分散,稱之可溶化狀態。各類介面活性劑,一般以非離子介面活性劑效果較佳。

介面活性劑廣泛用於石油工業、工業洗劑、潤滑劑、農藥業、紡織業、冶煉業、油漆塗料被覆業、造紙業、皮革業、食品工業、製藥工業、化妝品工業、清潔劑甚至於個人照護(personal care),幾乎沒有一種工業不用到介面活性劑者;Banat(1995) 估計北美及西歐1990年介面活性劑用量達66億磅之多,且每年尚以2-3 ﹪成長。Frank (2001)估計全世界市場年需1000萬公噸。

化學介面活性劑雖然用途廣泛,但有些具有毒性。有些雖然低毒,但在自然界不易生物降解,甚或分解後衍生成具有環境荷爾蒙效應之代謝物,對人體健康、生態保育造成極大之衝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牛媽+海牛小子 的頭像
    海牛媽+海牛小子

    海神部落‧樂活綠舍

    海牛媽+海牛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